高質量發展故事匯 | 地下900米“智”取“烏金”
人民網記者 王震
2024年12月28日15:0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你想象得到嗎?在煤礦井下,最多的不是工人,而是攝像頭。
在山東能源集團,“無視頻不作業”是煤礦安全生產的“硬規定”,平均每個礦井的攝像頭超過800路。
“以前,我們采集視頻大都只能用來做事后追溯。”山東能源集團云鼎科技副總經理周建朋告訴記者,人工智能(AI)大規模“下井”,正在讓這些小攝像頭發揮“大作用”。
在井下作業區域,視覺識別技術正在替代傳統的“人盯人”,AI成為24小時值守的“安全員”,一旦有人進入作業區域,就自動發出警示。在多繩摩擦提升系統中,AI通過實時分析,能夠及時檢測尾繩偏擺、磨損異常情況,預防事故發生。
不止作用于安全生產,智能化應用也大大提升了作業效率。
深度近1000米的礦井,承受著巨大的沖擊地壓,鉆孔卸壓是防止礦井垮塌的主要手段。基于視覺識別大模型的智能分析和輔助驗證,如今鉆孔卸壓的施工監管流程從3天縮短到 10分鐘,同時實現100%驗收率。
華為油氣礦山軍團副總裁蔣旺成表示:“這些應用繞不開兩個關鍵:數據和智能。”
以前人們常把煤碳比作“烏金”。在蔣旺成看來,如今數據正在成為智能時代的“烏金”。礦山不僅產出煤炭,也產出海量的數據。這為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供了應用場景和豐富的數據要素。“如今,我們的礦山大模型已經覆蓋了80多個礦山企業的作業場景。”蔣旺成說。
如同石油之于工業,各行各業產生的豐富數據資源,能夠源源不斷地為新一輪產業變革輸送“數字血液”。在智能技術的驅動下,數據價值潛能正在加速釋放。
(責編:王震、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打開客戶端體驗更多服務
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