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汝陽縣:“互聯網+醫療”健康幫扶模式走出精準醫療服務之路
近年來,河南省汝陽縣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結合縣域內“深山區多,群眾看病跑得遠、不方便”的實際,抓住工業和信息化部定點幫扶機遇,借助其信息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互聯網醫院”為主要內容的遠程醫療體系,完善分級診療制度,探索出“互聯網+醫療”健康幫扶模式,走出了一條彌補城鄉醫療資源差距、方便山區群眾就近診療的精準醫療服務之路,基本實現了“健康進家庭、小病在鄉村、大病到醫院、康復回基層、90%病人就醫不出縣”的醫改目標,被授予全國“互聯網+健康扶貧”試點縣,獲得全國“2019年中國民生示范工程”稱號,入選“2020全球最佳減貧案例”。
一、背景
汝陽縣地處豫西伏牛山區、北汝河上游,總面積1332平方公里,轄8鎮5鄉,220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52萬,共有貧困村78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759戶54026人,因病致貧3965戶17201人,因病致貧率31.84%。在定點幫扶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2月,汝陽縣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
汝陽地勢呈“七山二陵一分川”分布,13個鄉鎮中,7個鄉鎮位于南部偏遠山區,最遠的靳村鄉距離縣城33公里。山區群眾進城看病,只能坐早晚的班車,加上在醫院掛號、取藥,來來回回至少需要一天的時間。為了解決汝陽群眾“看病難”問題,降低因病致貧返貧比率,汝陽縣委、縣政府想了很多辦法、做了很多探索。2017年3月,在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幫助下,在劉店鎮紅里村安裝運行了利用視頻問診的第一個“互聯網醫院”。在衛生室里,村醫對一些疑難雜癥,通過“互聯網醫院”預約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在線醫生視頻問診,在線醫生開出處方并提出后續治療建議。這種“新鮮、高效、便捷”的診療模式使山區群眾享受到“看病不出村,專家就在家門口”的醫療服務,吸引了周邊鄉鎮患者慕名問診,受到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雖然劉店鎮紅里村位于汝陽和汝州交界處,地理位置偏遠,但“互聯網醫院”運營后,日門診量卻高達70余人。
看到遠程診療的成效后,汝陽縣多次與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協商洽談,決定將“互聯網醫院”建設列為“書記工程”。按照“分期分批”原則,在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全面建立、全面推廣。早在201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就開始幫助汝陽縣創建“寬帶中原示范縣”,2017年已達到“全縣行政村光纖通達率100%,城市家庭20Mbps及以上寬帶接入能力100%,農村家庭12Mbps及以上寬帶接入能力100%”的寬帶中原示范縣建設任務,為“互聯網醫院”的全面推廣提供了有效支撐。到2017年底,全縣共建成“互聯網醫院”236個,實現了三級醫療網點全覆蓋。
2019年,為了充分發揮“互聯網醫院”作用,最大限度普惠百姓,又投資2300萬元,建成了便捷高效、信息共享的汝陽縣“互聯網+健康幫扶”信息平臺。該信息平臺涵蓋了縣域居民全生命周期的所有健康數據,對縣域54026名貧困人口致病原因運用大數據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統計,制定了“一戶一策”的健康幫扶方案,為汝陽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出了突出貢獻,被河南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通報表彰。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為鞏固拓展健康扶貧成果,全力助推鄉村振興,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探索改善農村人口健康管理模式。2021年4月,汝陽縣人民醫院與北京心聯喬治心臟健康研究所合作創辦的汝陽農村健康研究所揭牌成立。研究所通過對2015年至2020年汝陽居民死因數據分析,為汝陽縣全民健康管理體系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研究所還建設科研信息化平臺,聯合健康研究、數據挖掘、人工智能,打造大數據支持下的汝陽醫療衛生服務新模式;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醫務人員進行臨床科研專題培訓,積極培養基層臨床研究人員,提升農村醫療健康領域科研和臨床研究管理水平;積極參加臨床研究項目運營工作,培養管理人才。
截至目前,研究所參與的臨床研究管理工作已經輻射到省內外32個市縣醫院,其中包括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等。該所還將建設健康數據平臺,建立健全全民健康檔案,總結縣域居民的健康問題并制定應對之策,逐步改善縣域居民的健康狀況,引入更多健康產業和智能信息化科技企業,開發疾病智能診斷、治療和健康管理產品,依托全人口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大數據,實現“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醫防融合新模式,全面助力鄉村振興書寫中國“農村健康管理模式”的新篇章。
二、做法
(一)做優平臺,建立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提升遠程醫療服務網絡,為實現遠程診療奠定堅實基礎。
建設“互聯網醫院”。借助“寬帶中原示范縣”優勢和工信部對口幫扶機遇,與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對全縣各村衛生室的網絡設施進行重新搭建,建設“遠程診療”點236個,實現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全覆蓋。對接洛陽市三級醫院10余家,補充擴大縣級“互聯網醫院”資源。推動北京安貞醫院“國家級標準化心血管診療中心”落戶汝陽開展幫建,實現國家、省、市、縣、鄉、村六級診療網絡互聯互通。依托遠程醫療平臺,建立遠程醫療政策管理、醫療服務和信息技術三個體系,共享區域內優質醫療資源。“互聯網醫院”運行以來,累計接診患者5萬余人次,為群眾節省資金3750余萬元,百姓就醫滿意度獲得感大幅提升。
搭建統一配藥平臺。針對診療人數日益增加、村衛生室原有藥品不能滿足“互聯網醫院”診療需求的問題,縣級設立統一的藥品監管配送中心,對藥品實行統一管理和采購配送,確保村衛生室的國家基本藥物不低于200種,滿足基層群眾基本用藥需求。對于個別病種特殊需求的藥物,協調藥品供應商集中統一配送,保障“互聯網醫院”用藥的及時供應。
構建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圍繞“便民、助醫、輔政”目標,建立便捷高效、信息共享的汝陽縣“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全縣居民全生命周期的所有健康數據都能夠在平臺上顯示。平臺建立開放共享的影像、心電、病理診斷等中心,能夠實時對縣域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狀況和診療資料進行管理、分析、共享,真正做到了“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同時,研發推廣“汝陽互聯網醫院”手機APP,搭建微信醫院平臺,使得“掛號不出門,就診少等待,繳費零排隊,報告手機查”更為便利。
(二)做強基礎,提升縣域醫療服務能力。堅持制度建設、硬件改善、隊伍建設多點發力,構建優質高效的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著力打造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出臺《關于印發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建立以縣人民醫院為龍頭,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和15個鄉鎮衛生院為成員的汝陽縣緊密型醫共體,成立急診急救、臨床檢驗等8個醫療質控小組,對醫共體成員單位的醫療質量、醫療技術及業務知識培訓進行統一指導管理,有效改善城鄉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現狀。
著力改善縣域醫療基礎設施。大力實施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能力提升,投資12.5億元實施縣人民醫院新院區建設,完成國家標準化心血管病診療中心及省市重點專科建設,成為全省縣級三級綜合醫院;投資近億元開展婦幼保健院整體搬遷,成功創建為二級婦幼保健院;投資1.2億元提升改造中醫院,中醫藥事業得到長足發展;投資3150萬元對15個鄉鎮衛生院進行服務能力提升,為5個山區鄉鎮衛生院購置了彩超、DR等診療設備;投資3800萬元對村衛生室進行標準化建設,實現所有村衛生室產權歸集體所有、房屋面積達到省定標準、內部設施統一配備的目標。
著力加強鄉村醫療衛生隊伍建設。開展市、縣醫院對基層醫療機構對口幫扶工作,以專家坐診日、專家手術日、專家到基層醫院患者隨訪日等特定服務日和服務項目為載體,幫助基層醫院提高醫技能力和管理水平。在縣、鄉級醫療機構開展等額對調,縣級醫院選派業務骨干到鄉鎮衛生院幫扶指導,鄉鎮衛生院上派人員到縣級醫院進修執業,不斷提高鄉級醫生醫療技術水平。針對村級醫療衛生人才不足問題,建立“后備人才庫”進行調劑,探索開展村醫“鄉聘村用”改革,逐步實行鄉村醫療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
(三)做實保障,推動醫改工作提質增效。探索建立遠程醫療保障體系,推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向基層下沉,實現患者從“一跑幾天”到“20分鐘拿藥”的轉變。
健全醫療衛生分級服務體系。以“互聯網醫院”平臺為紐帶,建立市級醫院、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的服務模式,進一步打通市縣鄉村四級醫療機構優質醫療資源雙向流動渠道。建立遠程診療值班制度,市級醫院每天在線醫生達50余名,三家縣級公立醫院每天坐診醫生達10余名。村醫遇到疑難病例,可通過網絡醫院平臺向縣級醫院申請會診,也可以轉診至市級醫院在線坐診醫生,對于急重患者可通過綠色通道及時安排專家會診。
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體系。將全縣以行政村為單位分為若干服務區,組建由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鄉村醫生等組成的家庭醫生服務團隊236個,直接與居民簽訂服務協議。將日常醫療管理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內容,初步建立急慢分治醫療體系。目前,全縣家庭醫生共簽約農村人口42.2萬人,覆蓋率99.8%。同時,投資2400萬元實施“行走的醫院”項目,為全縣204個村衛生室配備全科醫生助診包,醫生可在群眾家中進行彩超、心電、血氧等二十四項檢查,結果實時上傳至上級醫院互聯網遠程門診,接受專家在線診斷,推動基層醫生服務模式由“疾病治療為主”向“衛生健康服務為主”轉變。
建立科學有效考評體系。改變村醫傳統收入分配模式,制定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績效評價(考核)方案,明確各基層醫療機構、專業公衛機構項目的公共衛生補助標準、測算依據及績效考核等。根據村醫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服務情況,統一核發工資。根據目前標準,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補助10元/人;公衛補助35元/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補助14.4元/人,能夠保障村醫工資不低于4000元/月,徹底扭轉了過去“個體行醫、逐利經營”的現象,村級醫療衛生機構的公益性進一步增強。
(免責聲明:該展示案例內容系發布單位或個人自主供稿,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